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因稀土短缺而忧心忡忡时,日本Proterial公司(原日立金属)宣称研发出不含钕和重稀土的电动汽车电机磁铁,这一消息如巨石入水,激起千层浪。此举不仅意在挑战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地位,还与日欧近期构建的“稀土同盟”遥相呼应,试图开辟“去中国化”新路径。
从技术层面看,这看似是一场酝酿十年的战略试探。Proterial用氧化铁替代传统钕铁硼材料制成铁氧体磁铁,声称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功率需求。自2010年中国暂停对日稀土出口引发日本产业链危机后,日本就将“稀土替代”上升为国家级战略。不过,铁氧体磁铁局限性明显,磁能积仅为钕铁硼的1/3,在高要求电机场景中难以完全替代。Proterial虽宣称“达标”,却未公布具体参数,更像是针对中国稀土管控的“技术威慑”,是战略试探而非终极方案。
地缘博弈层面,日本与欧盟的“稀土同盟”凸显出西方阵营的“资源焦虑”。7月23日,日本首相与欧盟委员会主席达成协议,要加强稀土等关键矿产自主保障,冯德莱恩还承诺协调全欧投资共同开发。但现实很残酷,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占49%,2023年产量中国贡献70%。日本虽在多国投资稀土开发,却面临开采成本高、政策不稳定、精炼依赖中国等问题。
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,是多年环境代价与产业链培育的结果,掌握了全球90%的稀土加工能力。日本的技术突围与日欧的资源同盟,反映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矛盾。短期内,中国稀土仍是“硬通货”,铁氧体磁铁性能短板难支撑高端制造,日欧开发新矿源也难突破中国精炼技术壁垒。稀土博弈的答案,正如《自然》杂志所说,中国掌握的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钥匙,这场博弈胜负在于对产业规律的掌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